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更新时间: 点击:10923 所属栏目:经验分享 Update Time: Hits:10923 Belong Column: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可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引起正反定型不符或交叉配血不合。在进行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时,如果发现正反定型不符及交叉配血不合,应重新抽取血标本并使用质量合格的检测试剂重做一次试验,在排除人为因素和技术原因以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及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以及采用相应的措施如下。
1.自身冷抗体
自身冷抗体是影响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常见原因。健康人血清中的冷凝集素效价一般在1∶16以下, 但在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可将血清和红细胞分别在37℃孵育15 min, 离心观察结果,或用自身红细胞在4℃吸收血清后做反定型。在血标本已凝固的情况下,可用2-Me处理红细胞后再进行ABO正定型。对一时无法确定ABO血型的患者, 如急需输血, 可输注交叉配血相合的O型洗涤红细胞和AB型血浆。
2.血型不规则抗体
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3%~ 2.0%, 是引起交叉配血不合及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当反定型与O型细胞出现凝集而自身对照为阴性时, 应考虑存在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可能性, 要用筛选细胞和谱细胞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 然后选择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进行输注。
3.血型抗原减弱
白血病、恶性肿瘤等可引起血型抗原性减弱而误定血型。可加大试剂血清的剂量, 在22℃或4℃延长放置时间再离心观察结果。或做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测定及询问患者以前的血型。
4.血型抗体减弱
老年人、白血病、骨髓瘤、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及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均可导致患者血型抗体效价减弱或消失, 引起反定型困难。如果只是抗体减弱, 反定型时可增加反应时间或加大血清剂量并在4℃放置5 ~ 10 min后观察结果。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血型抗体效价很低, 反定型可不凝集或凝集很弱, 对新生儿应以正定型为准。
5.血浆蛋白异常
某些肝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血清中存在大量异常球蛋白, 某些疾病可引起纤维蛋白高, 右旋糖苷、聚维酮、羟乙基淀粉等易使红细胞发生缗钱状凝集。可加1滴盐水混匀, 假凝集即可消失, 如果加盐水后仍不消失, 可做抗人球蛋白试验排除假凝集。
6.自身抗体阳性
自身免疫性血型抗体,是指人体受到自身血型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免疫性抗体, 常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液中检出,系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血型抗体, 可使任何血型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该抗体既有IgM性质的, 也有IgG性质的, 并有冷抗体和温抗体之分。IgM性质的冷抗体多存在于冷凝素综合征患者的血液中, IgG性质的冷抗体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的血液中多见, IgG性质的温抗体多存在于温型自身免疫性贫血患者的血液中。可采用抗人球蛋白法, 取多个献血员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 选择凝集较弱的洗涤红细胞进行输注。
7.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ABO血型次侧不合或主次侧均不合的干细胞移植, 患者血型抗原转变为供者血型后, 血清中未检出相应的抗体,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对干细胞移植后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患者, 应以正定型的结果确定血型, 输血时应选择不被患者血清中抗体所凝集的不含相应抗原的红细胞, 以及供血者血清中不含相应抗体的血小板或血浆进行输注。
8.实验方法学原因
在应用卡式微柱法检测ABO血型及不规则抗体时, 如果血标本抗凝效果不佳, 离心时间不够, 血标本的中纤维蛋白含量升高, 可出现“凝块”而造成假阳性结果。应采用离心方法去除血标本中的纤维蛋白, 再进行检测可排除因纤维蛋白所引起的假阳性。凝聚胺是带有正电荷的大分子物质, 能中和红细胞表面唾液酸组成的负电荷, 减少细胞之间的静电斥力, 使细胞间距缩短而发生凝集反应。而肝素在水溶液中具有较强的负电荷, 对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结果造成干扰。对用肝素治疗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时, 应多加几滴凝聚胺试剂以中和肝素的影响。
9.血标本污染
血标本受细菌污染, 红细胞上的T抗原被激活后与供血者血清中抗T抗体发生凝集反应, 引起假阳性结果。换用干净的试管及生理盐水, 抽取新鲜的血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